非洲豺犬展示區
2008.12.31.
文章創作
拂曉的非洲草原上出現了一群狩獵隊,正追逐著急忙逃離的羚羊,突然間狩獵成員之一,衝向了其中一隻羚羊,成員們緊接著跟向前去展開撕咬,不到幾分鐘的時間,一隻羚羊成了殘存的幾塊大骨,狩獵隊繼續尋找下個目標。
這個狩獵隊由幾隻成年的非洲豺犬組成,黃、黑、白、棕等顏色形成每一隻的獨特花紋,頭上豎立著一對超大的耳朵,牠們是非洲草原上狩獵成功率最高的動物,牠們的狩獵成功率是獅子的兩倍。
完成了上午的狩獵後,成員們返回了巢穴,守衛以及小豺犬正等著牠們,狩獵回來的豺犬把獲得的食物反芻出來,供小豺犬及其他未能參加狩獵的成員們享用,豺犬家族成員一點也不孤單。
用餐過後,成員們在巢穴附近休息,幾隻小柴犬正在一旁玩耍,牠們的巢穴是一個被挖掘出來的地洞,這也是小豺犬們出生的地方,這個地點是由家族中的母首領決定的,在必要的時候就會遷移。
豺犬家族的領導是一對夫妻,在家族中只有首領夫妻可以生育後代,小豺犬則由家族裡的十幾個成員共同照顧,有時家族中也包含了年老、受傷、或殘障的成員。
小豺犬在家族中長大,母豺犬約到 2 歲半時會離開家族,去尋找可以加入的豺犬家族,以成為母首領取得生育權,公豺犬則留在家族中,爭取成為首領的機會,有時公豺犬也會離家另外組成新的家族。
豺犬族群跟隨著獵物遷徙,沒有特定的地盤,生活範圍廣大,一個族群至少需要 200 平方公里的棲息地才能成功生存,這成為了現在非洲豺犬生存的主要問題。
非洲豺犬一直都是野生的犬科動物,如今非洲人口的持續增加,土地不斷被人類開發利用,使得非洲豺犬的棲息地減少,遷徙區域遭到阻隔,這些原因使得非洲豺犬成為目前世上最瀕危的犬科動物。
基本介紹
「非洲豺犬 (African wild dog)」學名是「Lycaon pictus」,分類在犬科 (Canidae) 中,非洲豺犬單獨歸於一個屬、一個種,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各地平原,是一種會成群遷徒的群居掠食動物,採取團隊合作的掠食方式,使得非洲豺犬成為非洲大草原上最有效率的掠食者。
身材與長相
非洲豺犬的身長約 76~123 公分,肩高約 61~78 公分,體重約 17~36 公斤,身上有著以黃、黑、白、棕等顏色形成獨特的花紋,每隻豺犬的花紋樣式均獨一無二,頭頂上豎立著一對巨大的耳朵,除了有利增強聽覺外,也有利於散熱,非洲豺犬的前腳只有有四個腳爪,而不像其他犬科動物有五個腳爪,牠們少了內側上方的爪尖,是犬科動物中比較特別的。
日常生活
非洲豺犬是充分社會化的群居動物,通常公首領與母首領領導一群成年豺犬,帶著公、母首領的後代小犬形成一個族群。
一個族群有可能多達 40 個成員,根據被記錄到的資料中,曾出現過多達 100 個成員的族群,但由於非洲豺犬的數量劇減,使得非洲豺犬族群的平均成員大約只有 7~15 個成員。
族群中的母首領會決定族群的家,通常母首領會選擇適宜的地點,挖一個地洞當作巢穴,有時也會利用其他動物所廢棄的現成巢穴,整個族群會以這個巢穴作為根據地,這個地洞主要是作為母首領生產及育嬰的育兒室,其他成員會在地洞附近休息。
然而非洲豺犬是非洲草原上的遊牧民族,若因環境變更、獵物遷徙、或巢穴受到威脅時,族群會遷徙他處,也就是說非洲豺犬沒有固定的地盤,根據觀察發現,非洲豺犬不像其他犬科動物那樣標示地盤記號的習慣,這使得非洲豺犬的活動範圍是相當廣闊的。
非洲豺犬有緊密的社會結構,族群成員們會互相合作照顧年幼、年老、受傷、生病、及任何失去狩獵能力的成員,友善順從的群體關係是非洲豺犬的生存關鍵。
飲食文化
非洲豺犬主要獵食羚羊,有時會獵捕些體型更大而受傷或年老的動物,如牛鈴。
成年豺犬會輪流狩獵,牠們狩獵的最佳時機是清晨或傍晚,有時在有月光的夜晚也有可能出發狩獵,通常出發狩獵時由公首領帶領組成狩獵隊前往目標。
組成狩獵隊後,便出發尋找獵物,當發現獵物後,便開始追逐獵物,追逐時最快可達時速 55 公里,有時會持續追逐上幾公里,當牠們追上獵物後,便會開始攻擊獵物使其失去力氣,接著整個狩獵隊成員均加入撕咬獵物,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把獵物吞食盡夷,由於非洲豺犬會吃掉獵物的內臟、肉、及大部分骨頭,因此非洲豺犬狩獵後幾乎不會留下什麼殘渣。
狩獵隊有時會獵捕多個獵物,到完成狩獵後,便返回巢穴與留守的家族成員及幼犬會合,狩獵隊成員會反芻食物給未能狩獵的成員及幼犬食用。
婚姻與生育
一般來說豺犬是一夫一妻制的,通常只有首領夫婦有繁殖權,少數情況會有族群副首領之第二對繁殖夫婦。
非洲豺犬大約在 18 個月大左右成年,但根據記錄,非洲豺犬至少要到 22 個月大時才會結婚生育,這或許是由於非洲豺犬必須建立一個族群後,才有能力負起養育後代的重責大任。
通常母豺犬會在 2 歲半時離開出生成長的家族,去加入沒有成年母豺犬的族群,在試圖加入新族群的過程中,有時可能面臨失敗,常是由於與族群相處不融洽所致;而公豺犬則有半數會留在出生的族群裡,直到找到機會接管族群成為首領,其他的公豺犬則有可能另外組成新的族群。
母首領在受孕後,約懷胎十個星期,會在巢穴裡產下豺犬寶寶,生育期間通常是在每年的 3 月至 7 月間,一次出生的寶寶數量差異很大,最少只有 2 胎,最多則可能多達 20 胎,平均數約為 8 胎,是目前世上已知最多產的犬科動物,其中最少的胎數是出現在豢養的情況中。豺犬寶寶出生時的平均體重是 318 公克,寶寶出生後,母豺犬會在巢穴中哺育母乳。在產下豺犬寶寶之後,母豺犬通常隔 12 到 14 個月之後才會再次懷孕、生產。
幼年生活
豺犬寶寶出生後,會在洞穴內接受母親的照顧約 3~4 個星期,之後豺犬母親會把寶寶們帶出洞穴,認識家族的叔叔、伯伯、嬸嬸、阿姨、哥哥、姊姊等等成員,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父親,在此之後,寶寶們便接受家族成員們的細心照顧。
豺犬寶寶最早 5 個星期大時就斷奶了,但據觀察寶寶斷奶期間約 35~90 天不等,由於非洲豺犬是吃肉的,從小就開始學習吃肉,當家族狩獵隊出發狩獵時,會有成員留守照顧寶寶們,在狩獵隊完成狩獵回到巢穴後,成年豺犬會反芻食物供寶寶食用,寶寶也會舔成年豺犬的唇,以刺激成年豺犬反芻,而家族成員中,寶寶們擁有用餐的優先權。
生存危機
過去有些人認為非洲豺犬是曾被馴化後再野化的動物,但經過生物學者的觀察及研究後,認為非洲豺犬一直都是野生動物,也因此才能發展出複雜的社會結構、及高效率的狩獵能力。
由於非洲豺犬的群居及遷徙習性,使得一個族群需要 200~2000 平方公里的棲息地才能夠順利存活。牠們曾經廣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39 個國家,但是現在只剩少數幾個國家的土地上,才存在有能力生存下去的族群。
非洲人口的持續增加,土地不斷被人類開發利用,使得非洲豺犬的棲息地減少,遷徙區域遭到阻隔。也有當地畜牧者認為非洲豺犬會獵食牲畜,因而殺害牠們,但生物學者認為非洲豺犬不可能會獵食牲畜。這些因素都是非洲豺犬所面臨的生存困境。
非洲豺犬是目前世上最瀕危的犬科動物,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(IUCN) 的紅名單 (Red List) 上於 2004年公布的狀態是「EN C2a(i)」,意即「高度瀕臨絕種,且成年的個體數少於 2500 隻,並有持續減少之趨勢」,一個包括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犬科動物專門小組 (IUCN SSC Canid Specialist Group)、美國動物園與水生館協會犬科與鬣狗科諮詢小組 (AZA Canid and Hyaenid TAG) 等組織,進行非洲豺犬保育 (African Wild Dog Conservancy) 之多個以非洲豺犬為高優先保育物種的多項計畫,希望能即時拯救這個屬於食物鏈頂層掠食者的關鍵性物種,以確保物種多樣性自然環境。
影音展示區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1.jpg)
非洲豺犬身上有著以黃、黑、白、棕等顏色形成獨特的花紋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2.jpg)
非洲豺犬由公首領及母首領共同領導一個豺犬族群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9.jpg)
成年非洲豺犬的身長約 76~123 公分,肩高約 61~78 公分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12.jpg)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5.jpg)
非洲豺犬有著緊密複雜的社會結構,也是牠們在非洲大草原上成功的主要因素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13.jpg)
母豺犬會挖洞或利用其他動物廢棄的洞穴作為巢穴,成年豺犬會輪流看守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3.jpg)
群體狩獵使得非洲豺犬成為非洲大草原上狩獵成功率最高的動物,幾乎是獅子的兩倍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4.jpg)
牠們的主要獵物是羚羊,獵食後便立刻啃食一空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8.jpg)
參與狩獵的成員會反芻食物給未能參與的家族成員進食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6.jpg)
最佳狩獵時機是清晨及黃昏,其他時間大都在休息。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07.jpg)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11.jpg)
![[非洲豺犬]](images/AWD_Lycaon_pictus_10.jpg)
非洲豺犬不太怕人類,而人類、人類的小孩、及牲畜等,都不是牠們會獵食的對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