怪鬼的動物園

露脊鯨展示區

2007. 4. 7.

基本介紹

  「露脊鯨 (right whales)」是鯨豚目 (Cetacea) 的其中一屬,學名是:Eubalaena,為鬚鯨亞目 (Mysticeti)、露脊鯨科 (Balaenidae),此屬中一共分為三種,分別是「南露脊鯨 (Eubalaena australis)」、「北大西洋露脊鯨 (Eubalaena glacialis)」、「北太平洋露脊鯨 (Eubalaena japonica)」。

分類簡表:
分類 學名 中、英文名稱
門 (Phylum)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(chordates)
綱 (Class) Mammalia 哺乳動物綱 (mammals)
目 (Order) Cetacea 鯨豚目 (dolphins, porpoises, and whales)
亞目 (Suborder) Mysticeti 鬚鯨亞目 (baleen whales)
科 (Family) Balaenidae 露脊鯨科 (bowhead whales and right whales)
屬 (Genus) Eubalaena 露脊鯨屬 (right whales)
種 (Species) Eubalaena australis 南露脊鯨 (southern right whale)
Eubalaena glacialis 北大西洋露脊鯨 (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)
Eubalaena japonica 北太平洋露脊鯨 (North Pacific right whale)

身材與長相

  露脊鯨與藍鯨同屬鬚鯨亞目,也具有類似的生活方式,因此露脊鯨也擁有十分龐大的體型。以具有較豐富記錄資料的南露脊鯨來說,其成年鯨魚體長約 16 至 17.5 公尺,體重約 36 到 73 公噸;而北露脊鯨也有記錄到,長達 18 公尺的體型,平均體重約為 55 公噸,也有可能成長到 100 公噸重。

生活習性

  露脊鯨游泳時速約 2.7~4.2 公里,但也有可能游到每小時 15 公里的速度,不過只能游一段短距離。南露脊鯨的生活區域在南緯 20~55 度的海上,在夏季時會遷移到較南部的地區,而冬季到春季間,則到較北邊島嶼與海岸附近海上。北露脊鯨則生活在北半球較溫和的海域,其中北大西洋露脊鯨生活在北緯 30~75 度的海域,而北太平洋露脊鯨則被發現在北緯 25~60 度海域。在被拍攝到的記錄中, 有 67 歲的北大西洋露脊鯨,也曾有記錄北太平洋露脊鯨的壽命長達 200 歲,因此牠們是很長壽的動物。

飲食文化

  露脊鯨以各種浮游生物為食,其中包括磷蝦等甲殼鋼浮游生物,每隻成年的露脊鯨平均每天約需進食 1~2.5 公噸的食物。牠們的進食方式是在水面附近持續游泳,讓海水流進帶有長鬚的巨大嘴巴中,再以巨大的舌頭將海水擠出,食物則留在嘴巴的長鬚上,閉上嘴巴後即將食物吞下。

結婚與生育

  露脊鯨是海中的哺乳類動物,因此母鯨魚會直接生下小鯨魚,並且哺育、扶養至小鯨魚可以獨立生存為止。母的南露脊鯨每隔三年會繁殖一次,母鯨在冬季 6~8 月間進入繁殖期,根據觀察,露脊鯨並沒有固定伴侶,母鯨在繁殖期間,會與不同的雄鯨交配,屬一妻多夫制的生育方式,母鯨最多會與七隻雄鯨交配,據推測,母鯨與數隻雄鯨交配後,雄鯨之精子在母鯨體內競爭,以取得使卵授精之優勢。雄露脊鯨擁有哺乳動物中最巨大的睪丸,其重量可達五百多公斤。母的南露脊鯨在懷孕後 11~12 個月,會產下一隻 1000~1500 公斤的幼鯨,其體長約五到六公尺,在幼鯨出生後四到六個月,母鯨會持續給幼鯨哺乳,使幼鯨以每天平均 3 公分的速度成長。

  母的北露脊鯨則每三到四年繁殖一次,繁殖期間為冬季 12 月到 3月間,北露脊鯨也同樣是一妻多夫制的生育方式,母鯨在懷孕後 9~12 個月後會產下一隻幼鯨,其長度約 4.5~6 公尺,並且會在 18 個月內快速成長到 12 公尺。

幼年生活

  幼露脊鯨出生後,會呆在母鯨身邊接受哺乳與保護,幼鯨常成為殺人鯨與食人鯊的掠食目標,在母鯨巨大身體的保護下,盡可能避免被掠食的危險,母鯨為幼鯨哺乳最長到一年,之後幼鯨開始自行進食,但仍會繼續跟在母鯨身邊,一直到進入成年,南露脊鯨約 9 到 10 歲左右進入成年期,北露脊鯨則可能於 5 到 10 歲間進入成年。

生存危機

  由於 17 世紀到 20 世紀初,大規模商業捕鯨,使得兩種北露脊鯨在 1965 年起,就被列為無法得知數量、生存狀態的稀有物種,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(IUCN) 在 1986 年將北大西洋露脊鯨列入紅名單 (Red List) 的「高度瀕臨絕種 (Endangered)」名單中,當時並未將北大西洋露脊鯨與北太平洋露脊鯨做出明確區別,1996 年起,IUCN 分別把這兩種鯨魚列為紅名單中的「EN D」等級,意即「高度瀕臨絕種,且成熟之個體數量少於 250 頭」。

  然而南露脊鯨也好不到哪裡去,在北半球鯨魚被獵捕盡之際,捕鯨業開始往南挺進,1965 年時,南露脊鯨也成為稀有物種,1988 年 IUCN 將南露及鯨列入紅名單「Vulnerable (瀕臨絕種)」名單中,1996 年起,在 IUCN 將其列在紅名單中危險等級為「LR/cd」,意思是「瀕臨絕種,且可能於五年內提高危險等級」。

  由於 17 世紀到 20 世紀初商業捕鯨的發展,大量的鯨豚類被獵捕,進行各種商業化、商品化的利用,後來還是使得人們不得不注意到鯨魚數量的遽減,在 1946 年 12 月 2 日於華盛頓特區舉行的國際會議中,簽字成立了「國際捕鯨委員會 (The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,IWC)」,目的在管理與維護世界各地各種鯨魚的獵捕與生存間的平衡,限制捕鯨區域、數量,並禁止獵捕瀕臨絕種之鯨魚,也禁止獵捕哺育、扶養幼鯨之母鯨,同時對鯨魚進行生態調查、統計、及記錄,IWC 每年會舉行年會,了解關於鯨魚的現況,並分配各地區捕殺鯨魚的配額等。